三代“粮食人”的守望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3-11-29      浏览:82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征文

三代“粮食人”的守望

扶风县召公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 张新礼


从解放前的“送粮人”,到新中国的“收粮人”,再到新时代的“种粮人”,我们老张家三代人都和粮食打交道,也通过“粮食人”的变化见证着这个时代的变迁,更是坚守着“爱惜粮食、杜绝浪费、勤俭节约”的家风传承,并通过三代人与粮食打交道的变化缩影,昭示着新时代我们中国农业现代化蓬勃发展的历史变革。

第一代:扶眉战役的“送粮人”

我的父亲张振芳,生前是县粮食局的离休干部,一直在扶风县粮食系统工作。他年轻时曾参加解放大西北的扶眉战役,作为后勤物资保障小分队的工作人员,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用架子车将一袋袋粮食安全送到战斗前线,为扶眉战役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一个有革命觉悟群众应做的贡献。解放后,我的父亲参与扶风县各乡镇粮站建设,先后在扶风县城关粮站、午井粮站、召公粮站、法门粮站任主任,从无到有建立起了覆盖各乡镇的国家粮仓。作为解放后扶风县粮食系统第一代员工,参与完善了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的粮食收储体系,为农业支撑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当年国家并不富裕,老百姓还都为温饱问题发愁的年代,他守着粮仓还时常把自己饿晕,从未因自己职务或是革命老同志,而利用工作便利在粮食短缺的年代为家人或亲戚朋友行过任何方便。工作时地上一粒麦子、一颗玉米他都要带头打扫干净,做到“颗粒归仓”。自己褪色的工作服更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不能搞特殊,要踏踏实实干工作,勤俭节约为国家做贡献”,这种艰苦奋斗的朴素情怀一直影响着我们家里的几代人。

第二代:改革开放的“收粮人”

我叫张新礼,作为一名有31年党龄的老党员,接过父亲的班后,深刻铭记他老人家心系粮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在1980年到2015年参加工作的35年里,一直在本县条件最艰苦的黄堆粮站工作,先后干过炊事员、营业员、统计员、会计员、政工干事,多年被县粮食局评为模范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通过我的亲身经历,见证了改革开放、国家快速发展。在刚参加工作时“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为国家“收好粮、守好粮”,用粮票、商品粮户口本“发好粮”,体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但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们国家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农耕制度,首次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不再上缴公粮。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再到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热情,粮食产量不断刷新。我们的粮食丰收了,温饱问题解决了,有了富裕的粮食可以自由买卖。农民通过种粮、卖粮,日子逐渐富裕,也开始买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了。同时,我们县上粮食系统的企业也开始改革转型,县粮食局先后兴建了面粉厂、油脂厂和方便面厂;存粮的仓库由原来的窑洞式开始升级建设,我们管粮、收粮、验粮的方式也由原来的人为手段,转变为采用粮食水分检测仪器、电子称重系统、仓库温度计算机监测等科技手段。作为家里第二代“粮食人”,在那个年代,我们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为国家需要存储粮食,支持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同时我们也享受着改革的红利,收获了那个时代带来的粮食福利。

第三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种粮人”

为了继续在粮食系统做出贡献,发扬和传承父亲的遗志。我让二儿子报考了陕西省粮食学校,通过在校学习后,他被分配至扶风县建和粮站,作为一个新建的基层站,本想着锻炼儿子,让他继续坚守两代人在粮食工作方面的情怀。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原来各粮站的“铁饭碗”开始被缩减,各乡镇粮站也统一变为扶风县粮食收储中心。为了照顾单位负担重的老职工,儿子在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辞职下海了。经过多年的打拼,他在兰州开办的钢材贸易公司逐渐走上正轨,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但作为家里和粮食还有点关联的第三代“粮食人”,他还时常关注有关粮食方面的政策情况。直到习总书记提出一系列粮食惠农政策后,儿子开始想利用这些年的积蓄,投资粮食产业,用实际行动落实“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种子是粮食的源头,是农业的“芯片”;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产业规模,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号召等。他还专程去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考察学习了江苏新农人朱赟德从一名青涩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位精干农民企业家的生动案例,两个有共同梦想的人,思想的火花一触即发,让儿子深刻感受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巨大变化和未来的广阔市场前景。于是他在甘肃和陕西两地调研商洽,计划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高科技、现代化粮食种植,将甘肃沙土地特有的小麦品种实现升级改良,采取田间AI智能监测系统、北斗导航无人化机械作业、无人机喷药等现代手段,打造“最劲道兰州牛肉拉面”的小麦品牌。在扶风老家建造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基地,由粮食农业衍生农产品体验旅游、民宿经济、科研试验田、农耕文化、“一口香”臊子面等小吃全流程制作及民俗体验等项目,实现粮食农业的绿色经济、生态保护等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作为第三代“粮食人”,儿子正在以“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确保中国人的粮食安全”为奋斗目标,争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令我感到十分欣慰。

从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我们一家三代人都与“粮食”打交道,正是经历了与它相关的种种变迁,让我们深刻见证了国家越来越强盛,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此时此刻,我只想由衷地说:“感谢伟大的党,感谢伟大的祖国,感谢伟大的时代!”




作者姓名:张新礼

原工作单位和职务:扶风县粮食收储中心黄堆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