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家 的 幸 福 渠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3-11-29      浏览:191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主题征文


老 家 的 幸 福 渠

炊引善

我的老家在农村,从小生活在岐山县孝子陵乡刘家塬村的七里原上。家乡的那块土地属于典型的旱塬区,父辈们的庄稼、生活,甚至命运,仰仗老天爷脸色。风调雨顺,父辈们便眉开眼笑,天旱雨涝则嘴嘬脸掉。因为旱塬的生活,对“渠”、“桥”的概念没有感性认识。对于它们的认识起先还是从教课书中了解的,诸如“郑国渠”、“赵州桥”。实际意义上认识它们的概念形象、本质内涵,还得从老家村旁穿过的冯家山水利工程北干渠说起。

那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正在修建冯家山水利工程。这个工程当时是陕西的重大富民工程。因为工程在宝鸡市辖区,岐山、宝鸡、凤翔、扶风等县区域是主要的灌溉区(受益区),宝鸡专属动员受益区人民,硬是靠人力打眼放炮、炸山取土、人拉肩挑,打坝修渠,首先完成了冯家山水库73米多高的大坝、数百公里长的干渠、几十公里长的百眼涵洞等工程的主要项目建设,后来岐山、宝鸡、凤翔、扶风等县灌区又完成了支渠、斗渠,引渠,蓄水库等配套项目。此后旱塬变成区灌、旱地变成水浇地、一年一季变成双季耕作,旱涝保丰收。粮食单产顺利实现跨“黄河”、过“长江”的目标,部分双季耕作的田块突破了“双千”大关,灌区人民从此摆脱了饥饿,吃饱了肚子,增加了收入,逐步走上了幸福大道,个个喜笑颜开。

北干渠是冯家山水库灌区的主渠道,整个渠床设计不留接水槽,按一定的降比延伸贯通,平处开沟修明渠,遇山原挖涵洞修暗渠,遇沟壑架设渡槽修悬渠。北干渠进入岐山辖区,我的老家是第一站。老家本是原区,按理说应当挖洞修暗渠,也许因为原不够高,或者节省成本,没有挖洞修暗渠而是开沟修明渠,穿村而过。在我们那里修明渠实属不易。从渠道横断面看,需要开挖20多米宽、6米多深,才能到达渠口平台,干渠本身还有10米宽5米深,还得向下挖。按照北干渠设计的行进路线,在老家那里要穿过将近4公里塬区,移动土方量之大,开挖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我没有见过当年举10万人之众修筑冯家山水库70多米高大坝的壮阔场面,也没有见过虢镇塬百眼深井日夜繁忙吊土挖涵洞的壮观景象,却亲眼目睹了当年开挖老家那段北干渠的全过程。工地上,那人头攒动、车流不息的壮观场面,我平生第一次见到,那么多人集中力量做一件事。50多年你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没有机械参与,最先进的履带式“东方红”拖拉机是用来圧坝夯实的,挖渠用不上,只能人拉肩挑,最有效的工具是架子车。起初两个人拉一架子车转土,随着开挖越来越深,渠边的土越堆越高,三个人也拉不上来一架子车土。最先进工具是民工自己制作的“卷扬机”,卷扬机安装在坡顶,拽出钢丝绳,绑在架子车上,靠卷扬机转动,向坡顶运土,节省人力,效力还不错。工程进展最艰难的时刻是,顺坡铲出诺干个20多公分宽的小平台,每个小平台站上人,一铁掀一铁掀地向坡顶传递土。不方便转递土的地方,民工们沿坡挖出20多公分宽的S型小路,用扁担向坡顶担土。那时候,不管寒风凛冽的冬天,还是烈日炎热的夏天,每天总有上千名民工奋战在近十里长渠道上,那种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彪炳史册,成为荣耀后世精神财富。

记得当年负责开挖那段渠道工程的是扶风兵团(当年民工按部队编排)的毋井民工,他们自带被褥、粮油,吃住在我们村里。我说不准当时有多少民工,我们村及周边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民工住宿。我村东头集体仓库、村中间的豆腐坊,改成了民工食堂,以往偏僻的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整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架子车、镢头铁锨铁锹,塞满了闲置的角落。那时我家刚挪了新屋,五间新房腾出来两间给我准备的婚房,晚上十几个民工住宿,白天好像是几个负责人办公场所,这样持续了一年之久。民工们不论男女,个个衣衫简陋,布丁摞布丁,肩膀上还戴个垫肩(护上衣),腿上戴个护腿(护裤子)。当年都穿布鞋,鞋底要么用厚帆布,要么用铁件钉过,要不一双新布鞋穿不了几天就得换。那年代,物质贫乏,资金困难,买鞋不可能,做一双鞋实属不易啊。吃饭是集体大灶,自己从家里带米面缴到灶上,据说集体给个人按每人每天半斤粮、两毛钱标准补助,算是国家投资。那时候,国家困难,物资匮乏,生产力水平落后,许多国家级、省级的重大工程建设大都如此。

随着北干渠主渠道的开挖,老家的耕地因渠而隔成东西两半,七、八里长的渠道需要架四座桥,才能保证村民生产生活方便。这四座桥,其中两座桥在渠道平台上搭建,两座桥要在渠道平台之上6米处搭建,桥面才能与地面持平。桥梁的搭建过程令我感动的是,虽然是混泥土、钢筋浇筑,他们全程没有用支架和模板,而是利用渠道上的土方做铺垫,刻成模板,绑好钢筋网,灌注混泥土预筑而成。等待混泥土凝固,掏空桥下的土方。修成的四座桥中,两座桥的桥梁是平行的,渠道中间用两根柱子顶着桥梁。另外两座桥则是拱形桥,典型的“赵州桥”。站在渠道平台上举头观望,像似一道彩虹悬空高挂,巍然屹立。我从心底佩服筑桥民工的才能和智慧。

渠道、桥梁建成后,因为老家是原地,农田灌溉问题还不能解决,后来县上又动员人力、支持物力,在我村后的最高处修建了一级抽水站、20余亩大的皮塘,以及与之配套的支渠、斗渠网络,保证了农田的渠水自流灌溉。北干渠建成试放水那天,附近村民聚集在渠道两旁,翘首观望,看着那缓缓的流水通过,像一股清泉流进了久旱的心田,个个喜笑颜开,憧憬这美好的未来。

北干渠的建成使用,我们村的4000多亩耕地全部成为水浇地,村里的各个角落都能浇上自流水。这就老家结束了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历史,改变了过去一年只种一茬小麦的耕作模式,引进了玉米、高粱等秋粮作物的种植,辣椒、秋延蔬菜等经济作物也成了栽培对象,旱涝保丰收。随着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和经济作物增加,首先解决了缺吃少穿问题,村民再不受饥寒之苦。那时还是集体形式,生产队除了缴够国家的“公粮”,留足集体的(贮备粮),分到农户的也足够用。好多农户把节余的杂粮用来养猪、养羊、养鸡,经济收入越来越多,腰包鼓起来了。过去农村流传“娶媳妇、盖新房,花钱没完”,这些逐渐都成了历史。七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旧房翻新改造,一排排砖木结构大瓦房,拔地而起,窗明几净。街道整修一新,宽展平坦,村间主要路段铺了沙礓石,雨天出行都很方便。村上也扩建了学校,办起了医疗站、代销店,村民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北干渠真正成为“幸福渠”。据说冯家山水库罐区设计面积为120多万亩,后来扩大到近200万亩,眉县、乾县的部分耕地也在罐区之中。在那物质匮乏、缺吃少穿的年代,北干渠的建成和使用,的确给罐区人民带来了福祉。

每当人们议论起北干渠时,总有非常感慨一句话,那就是:只有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国家,才能集财聚力修建这样宏大的富民工程。这也再次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幸福生活是奋斗得来的著名论断。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没有父辈们的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放弃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放弃一代接一代的艰苦奋斗的努力,也就没有未来民族复兴、国家繁荣、人民幸福梦想的实现。


2023年5月30日


作者简介:炊引善 共产党员 高级讲师 岐山县委党校退休干部,现任岐山县老年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