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沧桑巨变 一辈子心怀党恩 |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3-11-29 浏览:198次 |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征文
几十年沧桑巨变 一辈子心怀党恩 扶风县法门镇离退休干部党总支 李星明
我的家乡位于扶风县北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农林村。自有记忆起,我的小天地就是家门口那一大片农田,田边的小沟壑,以及房屋背后那几座高高的山岭,我的童年全部在这里度过。 一、童年篇 小时候,村里的大人们就是日复一日地下地干农活,家中生计基本都指望着那几亩薄田的收成,还有自家圈养的三四头猪或者几只羊出栏、几只鸡下的鸡蛋卖掉后的收入。农闲时,大人们就上山炸石头、挖药材换取一些零钱改善伙食,或者编制篮子、装些农产品等到集市上换一斤猪肉、几尺花布和一些日用品。 小孩们是无忧无虑的。上学的也不多,大多都上了一两年学,算是上过学。放学后,他们成群结队地在大人们劳作的田间地头奔跑追逐,一起上山摘野果,一起去村口嬉戏,一起放牛羊,一起砍柴、捡羊粪。偶尔得到长辈奖励的几毛钱买糖吃,他们就能高兴几天。遇到谁家办酒席更是天大的喜事,因为又可以沾些油水,吃到好吃的,那好吃的东西可以香半个月。 小时候,家乡最热闹的事情就是每两三年组织一次的耍社火活动。从宣传、组织到社火结束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社火就是大人、小孩们天天挂在嘴边的话题,谈谁家技术好、捐的份子钱多,谈谁家运气好、谈谁家的发展史与祖先的光荣事迹等。 二、少年篇 记得小时候的家乡,通过一条长约三公里的弯弯曲曲的小土路连接村子外面的世界。自我上学起,这条土路就是晴天灰尘漫天、雨天泥泞不堪,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常开玩笑说这条土路就是我们放学路上用脚掌踏平的。大人们也对这条土路烦心不已,每隔三五年就组织村中老小用碎石子、僵石铺路,但土路依然如故。 除了修路这点烦恼,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就只剩下年纪大、行动不便的人以及年幼、还在上学的小孩,甚至有的家庭已经“人去院空”。村中的主要劳动力成为了老人和小孩们,以及偶尔回家帮忙的青壮年。各家门口的农田还在耕种,再远一些的山地就顾不上了,逐渐荒芜。小孩们敏锐发现,除自家父母外出务工,就连一起结伴上学的小伙伴也逐渐变少了。原来,他们都陆续到外面谋生计去了。昔日热闹的小山村,逐渐“空心化”,被一片寂寞的气息笼罩着,只有在过年前后约一个月的时间里,家乡才重新恢复生机,因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都回来了。他们买回了自行车,带回了电视机、录音机、漂亮的新衣裳以及吃不完的零食。 听说他们出去搞副业,进了工厂车间,月收入有上百元。后来,又陆续听说谁家小孩本领大,在工厂干得好,被提拔为领导,一年寄了好几千元钱回家。又听说谁家叔叔帮老板开车,收入很可观,赚了钱回家乡盖起了漂亮的楼房。 一切的一切,都推动着村中每一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很多家庭的小孩,念书到初中就主动放弃学业外出谋生,学技术、进工厂、从事个体经营等,用技术、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浇灌命运之花。也有个别人家的小孩通过努力考上高中、上了大学,后来离开了家乡,到外面广阔的天地,开启了用知识改变命运、追逐梦想之路。 三、成年篇 成年后,我也成为了一颗飘离村子的“蒲公英”种子,在外寻找扎根开花的土壤。自从我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谋得了教师这个岗位后,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但依然惦记和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印象中,家乡的快速发展从修路开始。 2012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家乡柏油硬化了公路,打通了连接外面世界的道路,实现了数十年来村民们最大的梦想。要致富,先修路。道路修通,实则打通了村民们的“致富路”。为此,村民们在村头立碑纪念家乡发展史上这一“历史大事”。 后来,村里陆续有些家庭购买了小汽车,村里道路两边也安装了路灯,村民出行更加安全、方便。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愿意多回来走动了,家乡的“人气”也逐渐旺盛起来。一些村民们外出务工赚了钱,陆续返回家乡盖起漂亮的楼房,开始在家自己创业。截止2018年底,除个别人家舍不得拆除的祖宅瓦房外,村里已经找不到瓦房的踪迹。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干净整洁的楼房,用上了自来水和现代化厕所。村口也建起了健身小广场,满足了人们休闲需要。 再后来,村里落实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制度,几个“农业大户”承包了村里的土地进行集约化耕种,进一步解放了土地对村民的束缚。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更是给了有头脑的人一次次的机会。返乡的老板投资盖起了厂房,吸纳了本村及附近村庄的富余劳动力,让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村中的老人们得以摆脱繁重的土地劳作,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小孩们的成长也有了父母更多的陪伴,有了更多欢声笑语的时刻。教育被重视起来了,合校并点,镇上盖起了标准化现代化的初中,更多家庭的小孩考取了理想的大学,开启了新的逐梦之旅。脱贫攻坚更是力度空前,移民搬迁、项目扶持、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帮助家乡人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近几年,我的家乡在产业上更是迎来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大棚香菇、核桃产业、花椒产业、药材种植、乡村养殖、瓦罐岭旅游、石灰加工、林下养殖等等,很多的乡村振兴项目落户村子,为兴村富民注入了动力。 四、后记 家乡半个世纪的巨变,是的父老乡亲们集体创造的奇迹,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我已退休赋闲在家,虽不能再在岗位上作贡献了,但心系家乡发展的情结是没有变的。我有幸见证了家乡的快速发展,包括产业越来越兴旺、农村生活越来越舒适、生态环境越来越优美等,而我也将在这里安度晚年,继续为家乡的发展加油鼓劲。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回顾家乡几十年巨变,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感恩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伟大的国度,感恩党的好政策,感恩前辈们用智慧和劳动所创造的美好时代。作为一名退休党员,我定当发挥余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祝愿祖国与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姓名:李星明 原工作单位和职务:扶风县法门镇农林小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