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撤县设区二十年成就辉煌 |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3-11-29 浏览:188次 |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主题征文
陈仓撤县设区二十年成就辉煌 刘喜成 2003年3月陈仓撤县设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为根本宗旨,坚决贯彻落实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勠力同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踔厉奋进,全方位推动陈仓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由调查资料显示,撤县设区前的200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6亿元,到设区后的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98亿元,同比增长8.6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2年是4.96亿元,2022年为32.15亿元,增长6.68倍;第二产业增加值2002年是14.9亿元,2022年为141.66亿元,增长9.5倍;第三产业增加值2002年是9.98亿元,2022年为83.17亿元,增长8.34倍。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2年的16.61:49.97:33.42调整为2022年的12.5:55.1:32.4。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130.31亿元,2018年突破200亿大关,2022年达到256.98亿元,是2012年的1.9倍,2012至2021年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这十年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从21809元提高到50804元,翻了一番多。撤县设区为陈仓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农业农村稳步发展 一是粮食产量持续增长。2022年粮食总产达到22.18万吨,较2003年(15.98万吨)增长38.8%。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二是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全区已形成蔬菜、苹果、柴胡、花椒、畜牧养殖等类型特色产业。陈仓区凤阁岭镇通关河村和陈仓区慕仪镇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三是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和厕所革命,成功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镇1个、美丽宜居示范村13个,打造区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镇2个、示范村22个,创建“美丽庭院”1000户。四是新型经营主体亮点纷呈。截止2022年底,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5户;申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85个;全区家庭农场119个。五是农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注册区域共用商标4个。“陈仓西山柴胡”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启用陈仓区农特产品公共品牌“虢之国品、西山五美”。凤阁岭苹果、赤沙花椒获得有机认证。凤阁岭镇苹果、绿丰源蔬菜、国人菌业食用菌获得绿色认证。六是农村改革效果显著。全面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累计流转土地共58589.15亩;粮食生产托管服务面积约29.74万亩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2022年底,全区157个村集体经济收益全部超过5万元。七是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发展起步。慕仪镇齐西村被省委农办认定为陕西省乡村振兴现场教学示范基地。香泉镇孙家村乡村旅游景区和陈仓区绿丰源农旅融合示范园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第一批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食品工业强区、全国科技文化工作先进区、生态示范区等称号,连续三年荣膺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区称号。2022年我区荣获中国奶山羊养殖基地县25强全国评比第11名称号。我区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区、全国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三、道路交通突飞猛进 从2003年撤县设区以来,我区交通事业飞速发展,全区(不含高新四镇)交通基础设施累计投资31.52亿元,年均投资1.58亿元,累计新修水泥路1975.6公里,大中小桥梁219座,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826.3公里,完善工程942.59公里;养护工程652公里;修建干线公路50.5公里;县乡公路310.54公里。其中为支持西山扶贫工作投资3.78亿元,建成33公里的大水川旅游专线,在改善沿线群众出行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2003年以来西山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共利用省市区财政专项资金超过10亿元,累计修建公路1242.5公里,桥梁130座,9万群众告别了行路难。 四、脱贫攻坚全面完成 一是精准扶贫全面完成任务。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脱贫措施,因人施策,因户施法。通过努力,2018年底,实现全区5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目标;2019年底,21859户82255人顺利脱贫;2020年剩余的1441户2445人全部脱贫退出,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二是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全区157个建制村全部通客车、通动力电、通宽带、通自来水,75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比率达到100%,贫困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安全饮水高线达标,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完成。三是对标补短,基础设施显著改善。2016年以来全区实施基础设施项目520多个,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交通出行和安全饮水等问题。健全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工作机制,对通村公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农村公厕、农村幸福院、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农村卫生室、农村电力设施全部纳入管护范围,累计下达市区两级补助资金2652.6万元,聘用管护人员1093名,其中聘用贫困户管护员725名。成立镇级基础设施管理办公室14个,村级基础设施管理站157个。结合扶贫资产规范管理工作,建立通村公路、小型水利设施、幸福院、文体设施、农村公厕产权明细台账,将产权明确到村,管护责任落实到村。基础设施共管共享稳步推进,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持续强化服务群众工作,累计建成区级综合服务大厅1个,镇级服务中心14个,村级服务站157个,积极推行代办制,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密切了干群关系。四是党建引领,农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实施村级带头人“优化提升工程”,选优配强55名贫困村党组织书记,124名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能人被推选到了贫困村两委班子,全区157个村全部实现了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每个村党组织坚持每年培养2至3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和1至2名村级后备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及时充实后备力量,增添工作动力。截止2020年,全区157个村、1525个村民小组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04776人,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全覆盖。 五、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撤县设区二十年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成区面积从撤县设区前的不足7平方公里扩展至1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不足8万人增加到16万人,城镇化率从28.5%增长到51.68%,城市道路总里程由2003年的54.9公里延伸至103.2公里。城区绿地率39.9%,人均公园绿地11.3平方米。虢镇、清溪、凤凰、陈仓、陆港、法士特等6座渭河大桥建成通车,河滨北路、龙海北路等9条道路竣工投用,虢镇大道、港务达道等18条道路完成提升改造,打通和平路、虢亚路等9条瓶颈路、断头路,城市交通骨干路网基本实现。扎实开展城市品位提升,完成东门十字片区等17个片区改造。千渭星城、宝隆世家、盛世华庄等27个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吸引周边人口5.6万在陈仓落户就业就学,虢镇茗苑、紫竹苑等一批保障性住房小区建成投用,陆港、清水湾公租房进展顺利,新增公租房5167套。累计改造老旧小区457栋17621户,实施了城市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新改造排水管道36条,城市排雨污水分流管网不断完善。集中供热从无到有,供热面积达到450万平方米。实现了虢镇火车站片区拆迁改造,累计拆除建筑物12万平方米,历史性终结了全市最后一片铁路棚户区拆除,虢镇火车站集动车组开通运行。实施了虢镇老街道、虢镇南环路两条主干街道全面提升改造。最大的亮点是实施了区级机关整体搬迁集中安置。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我区受灾严重被国家确定为重灾区,依托灾后重建项目,实施区级机关整体搬迁。新安置点实施高规格的整体规划,超前设计,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建起了区政府主体大楼、档案馆大楼、文化四馆大楼、文化广电大楼、青少年活动中心大楼、教体系统大楼、地下应急指挥中心等九个单体,极大改善了区政府办公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方便服务镇街和基层单位及广大人民群众,也极大提高了陈仓区区委政府的对外形象。撤县设区二十年来,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不懈奋斗,使陈仓区的城市品位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今日的陈仓区已成为宝鸡市享誉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主城区的靓丽名片。
作者姓名:刘喜成
|